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
  文章
茶马司共国际友人入云南普洱茶产区实地考察记(4)

前一篇 茶马司共国际友人入云南普洱茶产区实地考察记行(3) 新一篇 茶马司共国际友人入云南普洱茶产区实地考察记(5)

2007年6月21日 天气晴 易武-麻黑-易武

 

      走过易武老街,依旧有青砖铺路,路侧斑驳旧宅,依稀可辩往日荣誉。同兴号、福兴昌号……,这些往昔兴隆一时的老字号旧宅,此刻就这样沉静在这里。这些老字号的后人,此时或者早已走出古老的茶山,不知他们的记忆里,是否会留下些许惆怅,他们应该还会以各种方式延续最初的辉煌吧。

      易武乡,滇藏茶马古道源头,有茶马古道源头纪念碑,有马帮贡茶万里行起点纪念碑,象征六大茶山的山石,就散布在纪念碑周围。

      站在最为高大的代表倚邦茶山的山石前,问奥斯汀伫立在茶马古道起点此刻想到了什么?奥斯汀指着倚邦茶山的山石说,就在想倚邦。

      倚邦,曾经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普洱茶集散中心,自明隆庆年间就开始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间,由石屏、四川、江西客商、茶农大量前来开垦茶园、建茶庄商号,倚邦一直保持着兴旺繁荣的景象。道光年间,倚邦达到鼎盛,住户最多时过千户,古镇主街和3条支街两旁茶庄商号林立,大小茶庄商号50多家,商贾往来频繁,马帮铃声不断。至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兴起,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产贸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镇,倚邦茶山茶商茶农四散,贸易锐减,老茶园荒芜。宣统年间,倚邦街仅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庄在惨淡经营。

      1942年,基诺族、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战火把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倚邦古茶山、古镇从此走向衰落。或者可以说,这位钟爱中国茶的美国友人奥斯汀先生站在茶马古道的源头,正是想起了历史的兴衰。

      去往如今建在易武茶马古道纪念地的路依然还是青石板路,但这些青石都是几年前修建纪念地重新铺就而成。碑是新的碑,路是新的路,就连马帮每次出行需要敬拜的关公庙也被修葺一新新建成为“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馆内虽多藏有古物,但终究只是一种纪念形式而已。历史无法停留,过去不会再有,或者只有这片茶马古道起点处的空地,和空地周边那些已经生长得参天巨大的榕树,最有资格评价历史的兴衰吧。微风习来,树涛依旧,慢慢荡起一缕忧愁。胡总说,假如没有这两年普洱茶的快速兴起,即便这里刚刚修葺一新,也会很快衰败下去。历史的沉重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渐衰渐长,此刻的我们其实已经站在历史中间,是该成为书写和延续这些辉煌的人。

      奥斯汀会站在茶马古道源头,想起昔日隆及一时的倚邦古茶山,与其说他在体味历史的兴衰,不如说他的目光已穿越了这片土地,思索着普洱茶的未来。

麻黑

      据说麻黑名字的起源,是因为马帮运茶走到这里刚好一天是接近傍晚的时候。来到这里休息一夜,第二天清晨上路,才有了麻黑古镇的兴起。

      何天培,易武麻黑成兴昌天培茶庄主人。何家自清时由石坪县迁到易武茶山至今已历7代。何天培是何家第6代的大哥,其弟何天能,有何氏天能号,现为茶马司易武山专设加工站站长。何天能的儿子何天信,是最近两年才从山外回到易武,帮助父亲制茶,也是年轻一辈的传人。

      何家几代人历居易武山,可以说是见证了近代史上普洱茶的兴衰过程。据何天能回忆,何家头两代人从石坪县迁入在易武山挖地种茶,其后两代人在易武茶山种茶制茶,再后在日本入侵中华,以及上世纪6、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因道路中断和历史原因何家无人制茶,其余时间一直都保留着植茶种茶的手艺。何家成兴昌号是何父何金成于1934年创办的老字号。成兴昌号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加工工艺和独特配方。按何天培介绍,因为虽然同为易武山,但每个山头的茶的品质都各不相同,苦涩味、香气都有所差异,只有进行一定的拼配才能更好的突出易武山茶质的独特味道。这种拼配则是需要很高的技艺和对各处茶质差异的全面掌握才做得出来。由何天培拼配的“易武麻黑成兴昌天培号”茶饼远近山村无人能及。大概两年前,一位香港茶商在昆明买到何天培生产的茶,就按着茶饼包装上记录的电话号码找到何天培,之后何天培生产的所有普洱茶专供这位香港茶商。这位香满茶商还给予了何天培所制茶“天上有个桫椤树,地上只属麻黑茶”及“茶为国饮,麻黑至尊”的美誉。

      何天能今年60有余,伴随他成长的过半个世纪的茶山茶林也几经磨难。何家祖屋屋后不远处有一片茶林,被何家亲切的称为母亲林,虽然何天能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家乡古镇繁荣的情景,那时候马帮还在,大的交易茶市还在,还经常有藏民来此地背茶,但这之后因为历史原因茶山人民生活十分清苦,何家母亲就是依靠这祖屋后面的一点茶园采茶才养活了何家一家。如今老母已经过世,为了纪念母亲,何家上下就将这片茶园亲切的称为母亲林,这也是对那个久违的时代的一种纪念吧。

      何天能说,这些年国家对普洱茶种植非常重视,普洱茶业发展很快,现在易武新街那边繁华程度更比当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几乎家家都或者买了摩托车、或者买了汽车,道路修缮,外地客商经常来易武购买原料,设厂,与头些年相比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镇上、乡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也开始回流,他儿子何天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说起近年来茶农茶人地位的上升,何天能更赞不绝口,今年4月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丁亥年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他是易武地区唯一被邀请的茶人。而他之所以被邀请过去,是因为他的茶先在郑州出了名。何天能说,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深山里的茶农,能受到如此的尊重,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这次出去,他走了郑州,走了成都,去了北京,长了见识,看到了长城和故宫,对他触动很大。他说,当官就要做点实事,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做事都要做出贡献。

      他家日子现在好过了,也要带动其它地区的人一起富起来,现在给他们打工的制茶工都是周边更穷些的乡镇里的孩子,他能通过他的一点贡献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就是一种欣慰。何天能的堂屋里挂满了各式的诗书字画,他说因为自己小时候只读到初一没有多少文化,所以特别重视文化,一幅题为“人世间诗书最贵,家庭中和睦为先”书法恰当的表达了何天能心中良好的愿望。

      的确,走访茶区四天来,最大的感受是这里茶区任意一个茶农都可以说上几段关于茶的典故,都可以如数家珍的叙述关于茶的历史,或者可以说他们才是普洱茶文化基石,他们才是普洱茶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嬉茶

       
      何天能堂屋门前摆放的一套石制茶具引起了众人的兴趣,上面雕着的一条青龙吐水惟妙惟肖。中国的茶具总是艺术的凝练,青灰色的石基,褐色的茶垢,寓意吉祥的蟾蜍、水牛、葫芦等物精巧的排列在一起,配合老屋沉积下来的历史的风韵,构成一种分外祥和的图画。

      这样的山村,这样的风景里饮茶,足以让多日疲惫一扫而空。马库斯先生为此情此景所吸引,忍不住亲自操壶学习起中国的茶艺,高冲低筛,刮沫,淋罐;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个个经典的茶艺动作被这位国际友人操持下来,也绝不含糊。


2007-10-04 12:31:54 |  浏览 (2046) |  分类:文化韵味 |  收藏 |